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滅絕
作者:chunzhi 發布時間:2022-07-22長江白鱘宣布滅絕,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滅絕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持續影響,世界上幾乎每時每刻都存在著物種滅絕的威脅。7月21日,素有“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滅絕,這個信息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非常震驚和無比惋惜的。
那么,一個物種在自然界中,處于什么狀態、滿足什么條件,才會被判定為滅絕呢?被宣布滅絕以后,是否意味著以后再也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呢?
依據什么判定生物滅絕
在生物學中,關于一個物種滅絕的確定,其實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看,一個物種滅絕表示地球上該物種的最后一個個體死亡。而從狹義上看,是該物種在50年內都沒有在野外被發現,因此狹義的物種滅絕也叫做“野外滅絕”。此次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滅絕,實質上是狹義上的“野外滅絕”。
這兩種針對物種滅絕的區分方式,從本質上看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狹義上的滅絕僅僅指代的是在純粹自然環境下的野外滅絕,而廣義上的滅絕既包括野外狀態下的生物滅絕,同時也包括人工圈養下的物種滅絕。
在實際操作上,廣義上的滅絕很難進行確認,因為我們基本上無法判定一個物種最后一個個體在哪里,是什么時間消失的,因此只能劃定一個時間區間(比如50年),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內,沒有在野外發現這一物種個體存在和行動的蹤跡,即判定該物種滅絕了。
長江白鱘屬于野外滅絕
長江白鱘從生物學分類上看,隸屬于硬骨魚綱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一般成年個體身長都能達到2米以上,有的甚至能突破7米,體重普遍能達到300公斤左右,是全球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一。長江白鱘在地球上存在的歷史非常悠久,其祖先白鱘可以追溯到距今1。2億年之前的白堊紀早期,其歷史僅次于長江中另外一種稀有魚類-中華鱘,這兩種魚都屬于鱘形目。
由于長江白鱘的體型較大、屬于固定居所的淡水魚類,繁殖能力比其他魚類要弱,因此受自然環境的變化影響最為敏感。從我國建國以后,長江白鱘的數量就不怎么豐富,在1989年的時候,我國將長江白鱘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于1996年和世界上其他10幾種鱘魚一起,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動物”。最后一次在長江中發現長江白鱘活體案例,是發生在2003年,當時在四川宜賓江段一條活體長江白鱘被漁民誤捕,最后放生了。
在此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的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評估報告中,因為未能在長江流域發現長江白鱘的增殖放流種群的幼魚,因此經綜合評估,確認長江白鱘的狀態為“野外滅絕”。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在實施長江大保護的大背景下,相關部門圍繞長江流域生態修復、落實休養生息政策、中華鱘等稀有物種保護等措施,長江流域的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物種多樣性得到了明顯提升。
但是,對于本來數量就已降低到維持物種存在的極限標準以下、自然繁殖基本終止狀態的長江白鱘來說,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并沒有完全逆轉其數量越來越低的情況,這說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實質性恢復,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