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情防控方案發布 背后發生了什么 新疫情防控方案發布
作者:chunzhi 發布時間:2022-06-29新疫情防控方案發布 背后發生了什么,新疫情防控方案發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正式發布。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調整,是密接者、入境人員的隔離管控時間由“14+7”變為“7+3”,和次密接由“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觀察”。
這是一個遲來的方案,距離上一版《防控方案》發布過去了13個月,國內外主要毒株已由德爾塔變為奧密克戎,傳染性、重癥率等病毒關鍵特點截然相異,防控思路和實操都早已發生劇烈變化。
針對臨床工作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早在今年3月15日就發布,曾有專家預計第九版“防控方案”會照例同步發布,時間會是兩周內。
而就在這兩周內,上海疫情猝然而至,誰也不知道這場洶涌的疫情將對日后的防控策略產生怎樣的影響。某種程度上,第九版《防控方案》延遲發布的過程,也是等待上海、北京疫情平息的過程,用時三個半月。
有接近方案制定者稱,第九版防控方案的研討始于今年初,正是奧密克戎初顯威力之時。而早在3月份,一版未進入發布環節的新防控方案就已撰寫完畢,措施包括取消對次密接的管控措施,“因為次密接此前基本沒發現過陽性,管起來反而耗費人力物力。”
另一位接近國家衛健委人士印證了這個說法,“舊版本的尺度更大,新版本相對保守一些,因為上海疫情后發現,一些管控還是不能松”。
“分歧較大,左右為難,得考量經濟發展,得避免地方過于極端,還不能出現大規模疫情反復。”一位中疾控員工表示。
在經歷三個多月的糾結和調整后,方案的回答是隔離時間縮短了一半。多位專家表示,針對奧密克戎潛伏期短的特點,本次“防控方案”的調整“進步很大”,“在能精準防控住的條件下,降低精準防控的成本,提振了發展經濟的信心。”
“已經盡力了”的防控方案
發布于2021年5月11日的第八版防控方案比德爾塔變異株從廣州登陸早了10天,因此在第九版防控方案之前,各地按照“原始毒株”的標準對戰德爾塔和奧密克戎。
德爾塔疫情規模小,“14+7”隔離方案適配度較高,但傳播極快的奧密克戎卻堪比疫情放大器,絕對感染者數高,隔離時間過長,不僅會浪費隔離資源,還會增加再感染風險。
在舊版的方案因為上海疫情延緩出臺后,部分城市開始了的縮短隔離期的試點。
在4月初的試點城市中,入境隔離最先采取的是“10+7”隔離方案,而在診療方案中給出的潛伏期是“約為1至14天,多為3至7天”,但隨著多地疫情的發展,奧密克戎的大幅縮短的潛伏期被一步步驗證,最終穩定在了“最快1天,多為2-4天,最長6-7天”。
4月,深圳疫情結束后,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組長、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在接受知識分子專訪時表示,在過去的兩年多里,“我們判斷的次密接,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陽性病例”。
這些實戰經驗最終都落到了新版防控方案中,多位受訪者表示,新方案針對入境人員和密接的隔離,不管是“7+3”還是“5+5”,“10天絕對夠用”,而對于次密接,一位流行病學家表示,“直接進行健康監測都可以”。
但也有多位疾控和公衛專家認為,新版方案未能實現“占比超過95%的輕癥/無癥狀感染者居家隔離”,就沒有啃掉最硬最大的骨頭。
但他們也都同意,中國目前的ICU儲備、住房條件、基層隨訪及城市管理限制都不足以應對居家可能造成的傳播。
昨日午后新版方案正式發布后,一度被外界解讀為疫情管控政策的某種轉向,酒店、旅游、航空、餐飲等疫情復蘇板塊的股價紛紛大漲。
但據上述接近方案制定者說,“這不能反映策略轉變,主要是釋放資源。這次調整最大意義是糾正各地過度的做法,現在層層加碼太狠了,資源耗費太多。”方案的關鍵指標是保障大規模疫情不出現,同時減少死亡率。而如果要同時堅持這兩點,所有的舉措都只是緩解資源消耗,但并不改變本質,“并沒有再往前邁一步。”
上述接近國家衛健委人士同樣透露,尤其是上海疫情后,動態清零策略再次被強化,“防控方案的方向是始終都沒有變過。”
盡管步子不大,但新方案對疫情處置給出了操作性極強的指引,譬如風險區如何劃定、不同區域的核酸檢測策略等,一位北方地區的一線疾控人員與同行交流新方案時都覺得,自己的工作終于有了“針對性”。
此外,新方案在提高風險人群檢測密度、加強高風險人群檢測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了對一般人群的影響,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告訴八點健聞,“這才是務實的回歸,本就應該有感染處置感染,有病治病,而盡量不影響其他人群”。
一位公衛專家評價,在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之下,這次方案已近乎做到了極致,幾乎沒有再優化的空間,“再進一步,比如輕癥不再集中隔離,那就是要放開了。”在新毒株代替奧密克戎的“統治地位”之前,他認為新的防控方案不會再出現。
種種牽制之下,多位專家都對本次方案表達了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