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十大預言盤點!
作者:chunzhi 發布時間:2022-06-242、內部周期:收入分配調整與共同富裕。
經濟學就是兩大核心命題,增長和分配,或者說效率和公平,就是研究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這件事的。
在過去一百年,我們經歷了三次經濟社會大周期的階段性拐點,并引發三次思想大論戰,1929年大蕭條、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每個人、經濟社會、全球秩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表面上是財富與權力在全球的重新分配,深層次則是增長與分配、效率與公平的歷史鐘擺周而復始。
因為時間原因,我們只給大家講了一個周期,即經濟社會大周期。其實我們還有創新周期,房地產周期,產能周期,庫存周期,豬周期等等。
研究經濟周期主要是兩個目的,一個是宏觀調控,另一個是資產配置。
給大家介紹一個做資產配置的國際主流框架,也就是如何按照經濟周期做投資,又一個辦法叫“投資時鐘”。我們在做經濟分析的時候會發現,經濟周期總是從衰退、復蘇、過熱、滯脹周而復始。我們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周期,但每一次周期總是踩著同樣的節奏。我們發現,債券、股票、商品、現金依次跑贏大勢。
根據“投資時鐘”,如果你在經濟的衰退期買債券,在經濟的復蘇期買股票,在經濟的過熱期買商品,在經濟的滯脹期持有現金,你將會跑贏大勢。
第二大預言,中國清醒認識到發展仍是未來十年首要目標。面對全球化的逆風,中國選擇將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我們正在面臨的一個外部環境,便是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或全球化的碎片化。為什么呢?經濟學對此解釋得很清楚,全球化很多人是受益的,但也會有部分人不受益,從而醞釀逆全球化的力量。
比如,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中國貢獻了美國貿易逆差的一半,我們剛才講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成為世界制造的中心,中國大量地向歐美、全球輸出我們制造的高質量的產品,說明了中國制造業的實力非常強大。但是,這也會給其他國家帶來貿易逆差,這種貿易逆差就可能會帶來逆全球化的力量。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2021年中國GDP規模達到114萬億。中國人又如此的勤奮,對內對外的開放,釋放了我們的企業家精神,釋放了我們工程師的才華,釋放了我們產業工人的力量。全球最好的新經濟企業不在美國就在中國,中國的新經濟獨角獸企業在全球都是領先的。
所以,面對全球化的逆風,我們最好的應對是什么?毫無疑問是改革開放,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面對“脫鉤”的風險,我們要加大科技的自立自強。我們要解決我們的“卡脖子”技術,加強我們的基礎研發,完善我們的產業鏈。
有一次我跟一位科技領域的頂級專家交流。我請教中國跟發達國家相比優勢是什么?劣勢是什么?他就跟我講高科技其實無非是軟件硬件,這些硬件中國造家電、造手機、造汽車,都造得特別棒,世界一流;但是我們的發動機、芯片、基礎材料等很多技術還是用他們的。中國的軟件、大數據、云計算做得特別棒,但是我們的編程軟件、系統軟件,很多技術也是用別人的。
不得不承認我們在一些“卡脖子”技術,在一些基礎領域還有待于加強。所以中國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的這樣的重大戰略,而這幾年我們在加大力度發展我們的資本市場,來支持我們的科技創新。
2018年11月份我們就宣布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2019年7月份科創板火速開市,2020年3月新《證券法》正式實施,2020年4月創業板注冊制通過,2021年9月大家耳熟能詳的北京證券交易所開板,“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獲得了大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