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問上海高頻次大規模核酸檢測 上海大規模核酸檢測
作者:chunzhi 發布時間:2022-04-20四問上海高頻次大規模核酸檢測,上海大規模核酸檢測
新一輪疫情以來,上海實施高頻次的核酸篩查已有一段時間。從15日開始,上海對封控區、管控區內所有人員進行“抗原+核酸”組合檢測篩查,對防范區內所有人員進行抗原檢測篩查;18日起到21日,封控區連續四天進行核酸檢測。
高頻次核酸檢測篩查為何有必要?如何在篩查中防止交叉感染?如何讓核酸檢測更便捷、更高效?統籌下一步復工復產,如何滿足核酸檢測常態化需求?……針對近日市民集中關注和反映的問題,新華社記者采訪了上海市有關部門和專家。
一問:高頻次核酸檢測篩查意義何在?封控區內為何有必要連續多日進行核酸檢測?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檢驗實驗中心主任高春芳表示,高頻次的核酸檢測十分必要。從臨床疾病發生、發展規律來說,任何病原體感染都具有一定的潛伏期,新冠病毒也不例外,且潛伏期長短存在一定個體差異。從檢測技術來說,病毒感染后在人體內有一個增長復制過程,感染初期病毒載量如果低于檢測下限,陽性難以被發現,這個時間段就是檢測窗口期。“潛伏期+檢測窗口期”使得在感染初期不一定能夠檢測到陽性結果。因此,反復多次檢測,可以增加陽性發現幾率,及時發現陽性。
同時,由于呼吸道病原體的采樣主要采用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幾種形式,取樣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取樣差異。這種差異包括采樣部位、深淺、采集的分泌物量的多少等。因此,重復多次采樣檢測可彌補采樣誤差可能帶來的假陰性影響。
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主任胡曉波表示,具體到社區篩查中,當社區完成一輪核酸篩查之后,通常病毒載量較高的感染者能被篩查出來,但也有部分病毒載量較低的感染者,會在初期呈現核酸陰性結果,只有等到他們體內病毒復制越來越多的時候,才能通過檢測將其發現。后者如果不能被及時發現,就可能成為社區中的潛在傳播者。所以,需要通過連續多次多輪的核酸篩查,盡早動態發現陽性感染者,盡快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
二問:大規模核酸檢測篩查中,如何防止交叉感染?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表示,在大規模篩查的資源配置、利用和調度組織上,目前上海已組織各街鎮、社區合理設置采樣點,盡量做好居民的組織發動,很多地區都采取了包括“不叫不動、叫了再動”“該上門的上門、該下樓的下樓”“分門棟、分時段、分批次”等一系列組織方法。同時,引導居民在參與檢測過程中嚴格遵守“2米線”間距、戴口罩、不交流,避免交叉感染。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大海表示,通過優化核酸檢測的方式方法,分時段、分批次組織居民有序參加核酸檢測,減少人群聚集,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