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歲傳奇老人辛冠潔去世 傳奇老人辛冠潔去世
作者:chunzhi 發布時間:2022-11-08101歲傳奇老人辛冠潔去世,傳奇老人辛冠潔去世
傳奇老人辛冠潔先生2022年11月6日凌晨兩點在北京協和醫院因病去世,享年101歲。
辛冠潔,1922年出生于山東章丘,當代著名的收藏家、哲學家,被學術界同儕后輩尊稱為“辛公”,但對母報大眾日報,他深情地自稱“大眾日報之子”。
與死神擦肩而過
1940年,在山東南四湖以西的蘇魯豫邊區(亦稱湖西邊區)錯誤開展的“肅托”事件中,任湖西區清河縣宣傳部長、青年部長的辛冠潔被打成托洛茨基派。那是山東黨史上一段慘痛的歷史,全區黨員干部中有300多人被殺,辛冠潔與死神擦肩而過。
“共產黨的監獄我坐過兩次,這是第一次。那時候,被打成托洛茨基派可了不得,我是跟梁步庭一起被打成托派的,連羅榮桓來的時候,也被下了槍。”
被抓起來后,先是被假活埋,他依舊堅決不承認是“托派”,在審訊時,辛冠潔說“要是全縣都是‘托派’,我也沒的說;如果不都是,那我就不是”。審訊的人也覺得不能全縣都是吧,所以,殺也殺不了,放也放不了,辛冠潔被關押起來。等到山東分局派社會部長劉居英赴湖西處理“肅托”事件的善后事宜時,劉居英對辛冠潔進行了假槍斃以進行甄別。
“突然來人把我們一起關押的三個人,五花大綁押出,說是要槍斃。到了刑場,跪成一排,我心想這下完了,還來不及多想就開槍了。但槍響后,我并沒中槍。另外兩人死了,血流到我的腳下,把鞋都弄濕了。其實,把我押來的目的并不是要槍斃,而是逼供,因為此前我一直不承認自己是‘托派’。但這個打擊是摧毀性的,刺激太深了。從此,我落下個思維中斷的毛病,所以我盡量不在大會上講話,就怕思維中斷,無法收拾。”
“1942年少奇同志來山東,我們這些‘托派’才被徹底平反,少奇同志還跟我握了手。舒同當時是宣傳部長,也跟我道了歉。善后結束后劉居英跟我說,你跟著我當秘書吧。我說不,我想進抗大學習。于是,我就進抗大一分校學習。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大眾日報社。”
談起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經歷時,辛老笑呵呵地說:“那時,共產黨才19歲,怕隊伍出問題,出了內奸不得了啊,所以寧可錯殺,并沒有多少個人恩怨,所以,我也沒有怨言。”
穿越烽火的戰地記者
進入大眾日報社后,辛冠潔以一名普通兵的姿態投入采寫、戰斗,鉛字和子彈共鳴,筆桿和槍桿齊飛,厚積薄發,與戰友們一起讓報紙、讓大眾日報的力量在烽火中、在對敵斗爭中迸發。
自從記者這個職業誕生,戰地記者就是新聞行業中的高危族群,他們的傷亡率通常高于戰場上交戰雙方的士兵。新聞轉瞬即逝,但它們記錄的歷史卻綿延不絕。當年以辛冠潔等為代表的老大眾報人,正是這樣一個在戰火中穿行,不懼危險的族群。
“戰爭中,大眾日報不僅傳播黨的聲音,還傳播了國際形勢,像蘇聯的形勢、珍珠港事件,我們都能及時地告訴群眾,鼓舞士氣,鼓舞老百姓,從思想上武裝老百姓。解放戰爭時期,大眾日報的作用更大了。”1947年1月2日,魯南戰役打響,辛冠潔作為新華社分社的前線記者參加戰役報道。
魯南戰役是繼宿北戰役之后,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會合進行的第二個大殲滅戰。特別是全殲了以馬勵武為師長的號稱“國軍精華”的第一快速縱隊,這個“精華部隊”現在說起來也不過就是幾十輛坦克、幾百輛汽車,但在當時敵我技術裝備水平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卻是不可一世的。
我軍絕大部分干部、戰士不但沒有打過坦克,甚至根本沒有見過坦克。“在太子堂戰場上,我寫了好多文章。我們打馬勵武時,那天,快速縱隊推進得很快,正好下大雨,馬勵武的機械化部隊都是坦克車、摩托車,陷在丘陵地帶,就被我們包圍消滅了。俘獲他時,繳了他的蔡司照相機,當時就給我了,后來照片洗出后,里面有他上前線前,蔣介石夫婦跟馬勵武夫婦的合影,還有他的副官。我當時還得到一支卡賓槍和一支梭子槍。”
同為前線記者的季音后來回憶:“戰場上的情景壯觀極了,泥濘的雪地上,到處是繳獲的坦克和大卡車,大火映得滿天通紅。”
辛老還對一個細節耿耿于懷:“戰斗結束時,天已經要黑了,陳毅老總來視察戰場,遍地是死尸,我們就在尸體中間穿行,忽然有一個‘尸體’抱住了我的腿,懇求:‘爺爺,你打我一槍吧,你打我一槍吧……’你想他有多痛苦。我不敢下手。我一生中很少有害怕的時候,這一次著實把我嚇了一跳。”
這期間,辛冠潔連續發出報道《爆炸英雄馬邦才炸毀敵汽車一輛》,通訊《太子堂戰場上》《在我政治攻勢下蔣軍連續放下武器》《蔣軍戰時心理不是考慮如何打,而是考慮如何逃和準備被俘》《會見馬勵武師長》等。
這場戰斗之后,淮海戰役正式打響。在淮海戰役中,大眾日報發揮的作用很大。“我們大眾日報的報道,那些戰地消息,新華社收到就發。我們跟華野的政治部宣傳部一個姓陳的(陳其五)部長合作,寫了論華東戰場形勢,通過新華社傳播到全世界。”
在淮海戰役中,大眾日報總分社專門成立了支前分社,辛冠潔參加報道,發有通訊《平邑民夫中的通訊生產合作社》《藏馬子弟兵團扛著“陳毅子弟兵團”大紅旗榮歸,全團記大功 某縱函謝濱北領導機關》等。這時期的支前報道,對鼓舞群眾踴躍支前,鼓勵戰士英勇殺敵,均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我在大眾日報,頂多算個中等吧。”
辛老說,我體會大眾日報的作風有兩方面十分突出:
“一是重視實際,不尚空談,該怎么樣就怎么樣,是誰的錯就批評,不管對方是誰,該自我批評就自我批評,從報紙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實實在在。”
“二是聯系群眾,我們真正與群眾密切聯系。當時,我們這些記者都要有一個點,比如宋英的點在莒南,他推出的典型是鄭信,我的點在濱北,典型是姚大娘。那時,日本鬼子動不動就‘掃蕩’,弄不好點就被端了,我辦濱北版時,那個地方就是我的點。好在那時我們年輕力壯,日本鬼子一來‘掃蕩’,我們就要振臂高呼‘都聽我的!’然后帶領群眾上山。我們每個記者都是這樣,李后有篇文章寫的就是那時的狀態。”“我們跟基層聯系也十分緊密,那時梁步庭是微山縣委書記,我們跟這些書記們關系都很好,雖然我們也只是中學生,文化水平不算高,但比起有些書記還是高的,他們也許只有小學水平。我們去采訪,和他們交朋友,李后啊,丁九啊,都是這樣。”
“這是我的總體印象。”
“大眾日報那時的主要工作對象,一個是農村。農村生產、生活,民主建設,識字班、秧歌隊、救災也是一大工作,農產品的交換,扶老攜幼。一個是軍事斗爭。駐軍采訪,山東縱隊、一一五師、教導團啊。那時,解放區分三種,一叫核心區,基礎比較牢穩,敵人一般不來;二叫邊沿區,雙方拉鋸的地方;三叫游擊區,相當于敵后。”
“邊沿區很艱難,老百姓對共產黨的隊伍缺乏認識,誰來拉糧就給誰。但咱們的記者、交通員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在開展新聞工作的同時,做了大量群眾工作,這兩者分不開。我們發動群眾,八路軍走后,群眾自己武裝起來,跟日本鬼子干。李后就曾經在邊沿區工作,當時八路軍打游擊,來過又走了,群眾有時難以分辨敵我,李后就曾經被群眾當作敵偽扣起來過,等到縣里匯報,才弄明白。”
細察大眾日報報史,可以看出群眾報道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并非全是戰爭報道。例如,辛冠潔所寫的新聞除了軍事報道外,就有大量的群眾工作報道。1946年3月,辛冠潔被編輯部派往曲阜進行群眾運動的專題采訪,寫了大量的報道,如《曲泗鄒平原上十萬群眾掀起反奸訴苦巨浪,曲阜東關佃農依法向孔府減租》,長篇調查《曲阜“至圣府”介紹》《曲阜萬余佃農依法自孔府退回去秋租糧》《孔令煜先生盛贊民主政府保護孔府》《曲泗縣府再布告各界遵守參觀孔廟規則》《曲阜城區發現壞蛋冒名敲詐破壞群運》等。特別是“孔府”這個重大典型報道,給廣大干部和各階層群眾以極大的示范教育和推動。
在群眾工作中,一方面大眾報人是新聞記者,要把發生的事實、工作中取得的經驗總結好并報道出去,另一方面也作為黨的干部親身參與群眾工作。
1946年底在《大眾日報》的內部刊物上,辛冠潔以《魯中群運采訪總結》為題對自己一個階段的群眾工作進行了總結。其中“兩個工作的檢討”說,一般地完成了任務,但沒達到最高要求,“兩月共寫8篇通訊,發表7篇,寫20篇新聞,發表18篇,30600字”;在“幾點體驗”中“關于與實際結合”有兩點感受較深,“一、以自己的誠懇換取干部和群眾的誠懇,不要亂發表意見,對實際工作如有意見最好當面直言(也注意方式),這樣地方同志才不把你當外人,自己也得到學習;二、以自己的熱情換取干部與群眾的幫助,用幫助別人勞動或工作來換取新聞材料,這是很重要的”。兩個月,發表三萬多字的稿子,即使是在有電腦有汽車的今天也是高產記者了。
不斷自我省察才能不斷進步,大眾日報是這樣做的,大眾報人也是這樣做的。1948年新年伊始,大眾日報社開始“三查三整”和機關整編運動,其中首先認真檢查影響最大的報紙宣傳中的問題,與檢查“克里空”結合起來。
1948年2月3日,《大眾日報》三版發表辛冠潔長篇文章《從大寨報道中檢查我的立場和作風》,文章在敘述了從1947年5月29日至8月8日報上連續發表的《大寨村怎樣打開了復查之門》《大寨按每人二畝地填平干群空前團結》《大寨復查中把處理土地權交給農民》《大寨復查勝利十名村干榮立大功》等五篇報道的采寫過程后說,這些報道存在許多與實際不符的地方,給土改復查運動以不良影響。它首先給主觀主義者、官僚主義者以強迫命令的根據,其次采訪停留在干部圈子,覺得干部材料現成,費力不大,再是采訪定框子,合則取,不合則棄,不足則“補”,強迫實際服務自己的愿望,而不是老老實實尊重實際,反映實際。
對此辛冠潔后來回憶道:“我用了很大的氣力,拿出十足的勇氣,寫了一篇洋洋萬言、觸及靈魂的、題為《從大寨報道中檢查我的立場與作風》的報告。不料匡老(匡亞明)竟把它全文刊登在1948 年 2 月 3 日的《大眾日報》上。此事給了我莫大的刺激。我是一個老記者,認識許許多多的鄉、村、區、縣的干部,又有很多農民朋友,這篇報告把我許多靈魂深處的隱秘暴露在他們面前,真使我羞愧得無地自容,但為了改進報紙工作,迎接新形勢下的新任務,也為了使我接受教訓,進步提高,匡老也只有‘揮淚斬馬謖’了。后來的事情證明這‘斬馬謖’斬得好。”
辛冠潔“壯士斷腕”式的檢查產生了極其良好的效果,很多縣委、區委同志進行討論,認為只有共產黨才有如此自我批評的精神和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
1946年8月,全報社選模范,選出特等模范1人,甲等模范13人,辛冠潔等26人獲乙等模范,并發有獎狀。辛冠潔是獲獎人當中職級最高的,“為這個,山東分局組織部長李林還找我談話,說一般情況下,高級干部是不評模范的,但你的成績很突出,不能不評,你也不能不接受”。
“我的特點是工作積極負責,樂于助人。于冠西給我起了個外號,叫‘火罐子’,說我走到哪兒哪兒熱,于冠西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像于冠西、丁九、陳楚、陳冰,這些人是大眾日報的佼佼者、精英,但他們離開得早,都沒當過大眾日報的總編輯。”
“自作主張”辦《大眾日報》濱北版
1947年8月,國民黨范漢杰部大舉重點進攻膠東解放區,9月1日占領諸城、日照,此時,報社駐地北距諸城僅40里。
大軍壓境,形勢十分嚴重,報社緊急備戰。9月12日,報紙被迫暫停,報社編輯部隨華東局轉移。另外,有的人員分散轉移。辛冠潔當時是常駐濱北(濱北區:當時包括諸城縣、莒縣、莒北縣、日北縣、藏馬縣、膠縣、膠南縣和高密縣)地委的記者,在副總編輯陳冰的安排下,辛冠潔收留了分散轉移的張黎群、郭加復、康英、姚凡等人。
“ 我當時拍著胸脯跟他們說:來了好,跟著我,保吃,保住,保喝,保命!”一開始,報社同志們跟著濱北地委、分區行動,上午9點蔣軍出城,向我駐地村莊進軍,我小部隊且戰且走,待到下午兩點,蔣軍向后轉了,同志們又回到原駐地,就這么拉鋸十幾天,大家深感長此下去無所作為,不是個辦法。
“ 報紙沒有了,那怎么能行呢?看到和看不到《大眾日報》是有關軍心士氣的問題。”
“我們就找到了當地地委負責人李仲林、張炎商量,他們馬上開會研究一致同意,并決定由地委宣傳部長燕遇明負責,地委印刷廠印刷,地委電臺負責抄收電訊,還有地委宣傳科長辛純、機要秘書張一萍也參加,大家齊心協力,日以繼夜地采訪編排。就這樣,《大眾日報》濱北版正式出版,名字叫‘濱北大眾’,開始三天一期,每期兩個版,以后出日刊,直到本報復刊,從而填補了報紙在備戰時期的空白,堅持為讀者服務。張黎群當編輯主任,我當副主任,宣傳部長燕遇明當社長。”
“報紙出來后,濱北軍民十分歡迎。不久華東局發現了,不知這張報是誰辦的,怎么辦起來的。華東局同志拿著報紙翻來覆去地看,討論來討論去,認定這張報紙決非敵人假冒,而是出自我們自己人之手的一份好報紙。于是就查為什么沒有上報審批,到頭來查明,是濱北地委審批的,因戰事緊急,就先斬后奏了。后來不但沒批評,還表揚了我們。”此事的另一個“碩果”是,此后辛冠潔與地委機要秘書張一萍喜結良緣,共同走過六十多年的風雨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