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猴一只16萬元 藥企瘋狂囤猴 一只猴子16萬元
作者:chunzhi 發布時間:2022-06-10疫情緩減后價格有望回落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在實驗用猴進入實驗后,壽命僅有數月。
“我們在做實驗的過程中,猴子比較活躍,不太好管理,實驗完成后就需要對猴子安樂死,然后火化。”楊占秋告訴紅星資本局。
而實驗用猴從購買后進入實驗到安樂死,這一期間僅數月。“有些(實驗)可能會長一點,比如做艾滋病觀察的時間要長一點,新冠(實驗研究)的話一般就只有幾個月,不會觀察很長時間的。”
此外,紅星資本局還了解到,一般來說,一只實驗用猴僅在一種疾病研究中使用。換句話說,實驗用猴大多是作為“一次性用品”來使用的。
實驗用猴的不可重復性進一步加高臨床前實驗成本和需求量。
但事實上,此前實驗用猴并非如此緊缺。據第一財經報道,國內實驗用猴市場一度供過于求,每年光是出口的猴子就達到3萬只。
2020年1月,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要求“各地飼養野生動物場所實施隔離,嚴禁野生動物對外擴散和轉運販賣”。中國實驗猴進出口業務受到影響。
而公開資料顯示,用于實驗最多的猴子食蟹猴并非本土物種,主要從東南亞引進。目前,國內的實驗用猴主要從本土猴場中獲取,因此也有市場分析稱,隨著疫情影響的進一步降低,國內實驗用猴供不應求的情況或能得到緩解。
深度視線:猴價上漲會否影響我國生物創新藥發展?
實驗動物是指通過人工培育,對其所攜帶微生物和寄生蟲進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來源清晰,用于科學研究、教學、生產、檢定以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以單克隆抗體和細胞因子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候選藥物,由于本身具有較強的抗原性,在所選實驗動物物種中引起免疫反應的可能性較大,從而導致其形成抗藥抗體,不能有效完成候選藥的臨床前研究。因此,這一類生物大分子藥物的臨床前研究對實驗動物的要求相比其他領域更高,需要選用與人類具有相似分子靶標和信號轉導途徑的實驗動物。實驗猴從而成為大分子藥物臨床前研究首選。
隨著創新藥企研發進度的不斷加快,持續高企的猴價會否成為我國生物大分子藥物創新的重大瓶頸?
分析人士表示,在當前實驗猴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提前大量“囤猴”意味著企業可將研發成本鎖定在較低水平。不過總體來看,一個新藥研發過程中,實驗用猴的用量一般在60只左右,按照平均10萬元/只的單價,成本約在600萬-700萬元,這相對于動輒數億甚至數十億元的生物藥研發成本而言,實際影響不如想象中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