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炎潔致歉 婦炎潔致歉:全面下架相關產品
作者:chunzhi 發布時間:2022-05-21婦炎潔致歉,婦炎潔致歉:全面下架相關產品
“婦炎潔,洗洗更健康”,十幾年前,憑借這句經典廣告語,婦炎潔火遍了大江南北,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產品。然而最近,婦炎潔營銷翻車了,“廣告被指侮辱女性”話題登上熱搜。
據了解,婦炎潔是中國女性保健護衛市場的知名品牌產品,背后公司是江西康美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而股權關系顯示,江西康美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由A股公司仁和藥業100%控股。
廣告被質疑侮辱女性, 婦炎潔被立案調查
事情還得從幾天前說起,5月17日,“婦炎潔廣告被指侮辱女性”登上熱搜。起因是婦炎潔淘寶官方旗艦店銷售的一款玻尿酸玫瑰滋養洗液廣告宣傳圖里,出現“越來越黑我該怎么辦”、“洗出少女粉”等內容,被質疑侮辱女性。
此廣告發布后,引發眾多網友表達不滿。有網友表示,用這種方法營銷太過低俗,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有網友表示,希望婦炎潔能就此道歉。
17日《中國婦女報》微博發表評論痛批,賺女性的錢,還不尊重女性!主打女性用品的品牌,想立足這個市場,首先要尊重自己的顧客,而不是走歪路,以一種獵奇、低俗的心態去鉆營。
此后監管層也介入,5月18日,江西樟樹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回應,已知曉此事,將立案調查。
時間來到5月19日下午,婦炎潔背后是A股上市公司仁和藥業終于有所回應,仁和藥業控股股東仁和集團董事長楊文龍表示,公司高度重視,已經專門開會,要求運營部門盡快處理。
終于,5月20日婦炎潔官方微博發布了“道歉信”。
婦炎潔表示,我們為婦炎潔官方旗艦店產品展示頁面的不當內容對女性不尊重,鄭重道歉。大家對婦炎潔的所有批評,我們都虛心接受。
目前公司已成立專項小組,全面下架相關產品,開展自查自糾,深刻反省,杜絕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同時也正積極配合主管部門的調查。
感謝大家對婦炎潔的關注和監督。
婦炎潔致歉
重營銷、輕研發: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的10多倍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婦炎潔第一次營銷翻車了。
早在2016年,婦炎潔就曾因“我不能洗掉你的過去,但我能洗干凈你的未來”的產品文案,被質疑歧視女性。
而仁和藥業的其他產品也有過不少質疑。2012年4月,仁和可立克陷入毒膠囊事件;12月,閃亮滴眼液被曝含防腐劑;2013年1月,優卡丹被指對兒童肝腎有毒。
盡管事后仁和藥業也發過澄清公告,但品牌信任度卻難免受到損傷。
資料顯示,仁和藥業主營中西藥、原料藥及健康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其中,仁和可立克、優卡丹系列、婦炎潔系列、大活絡膠囊、閃亮滴眼液、清火膠囊、正胃膠囊等是公司的主營產品。
幾大知名品牌打響知名度的方法如出一轍,那就是請明星代言。婦炎潔代言人包括付笛生、任靜夫婦,還有林心如、鳳凰傳奇等。
而這或是仁和藥業“高昂”營銷費用源頭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2017-2021年,仁和藥業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342萬元、3108萬元、3804萬元、3979萬元、5214萬元,銷售費用分別是6。19億元、7。78億元、7。88億元、5。79億元、5。96億元。
不難看出,相比銷售費用,仁和藥業的研發費用是班門弄斧、小巫見大巫了。
熱衷于貼牌
盡管坐擁諸多知名產品,但是近年來,仁和藥業卻被外界打上了醫藥界“貼牌王”標簽。企業一路“跑馬圈地”,業務領域橫跨制藥、醫療器械、醫美等。
據媒體公開報道,自2009年開始,仁和藥業相繼收購了江西制藥、樟樹制藥、藥都藥業、元生堂、隆安堂、中盛藥業、禹欣藥業等10多家公司,合計耗資約為20億元。
2021年7月,公司又斥資7。19億元收購了包括深圳市三浦天然化妝品有限公司、江西聚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江西聚優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七家標的公司各80%的股權。
目前其大健康產品業務板塊一共有六家商業公司、三家工業公司,產品種類涉及功效性化妝品、護膚護發用品、洗滌用品;母嬰用品;保健食品、飲料;醫療器械、保健器材;保健品、中藥飲片等。
依據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仁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業績承諾實現情況說明審核報告(大華核字[2022]006273號),2021年5月至12月,新收購的七家大健康類公司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1。0262億。
而對于貼牌業務,仁和藥業也有自己的理解。
仁和藥業表示,目前從收入來看,自有產品和OEM貼牌產品基本各占一半,但毛利方面,自有產品的毛利高于貼牌產品,公司深知公司自有產品是公司未來業績的保障,也是發展根本,但貼牌產品是公司產品的有益補充,二者相輔相成、互不排斥。
當然,大量貼牌產品對于品牌價值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持續低迷的股價,11萬股東難安
據統計,今年以來,仁和藥業股價跌跌不休,至今股價累計跌幅近35%。
值得一提的是,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3月31日,仁和藥業股東戶數為11。07萬,相比去年年底增加了2萬戶。
如今正值市場開啟反攻回血之際,仁和藥業股價卻反應平平,營銷翻車事件對于品牌的傷害,仁和藥業需要做出改變,不僅僅只在營銷端發力,需要更多投入花在產品研發、品牌塑造上,讓資本市市場認可,讓11萬股東信服,靜待仁和藥業未來表現。